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中报披露落下帷幕,一场关乎行业格局的深度洗牌正在上演。江苏银行以4.79万亿元资产规模超越北京银行登顶,宁波银行以3.47万亿元资产规模追过上海银行,而上海银行资产增速仅2.08%的疲软表现,彻底打破了城商行传统 "北沪苏宁" 的头部格局。这场位次更迭背后,是战略选择的分野、风险管控的较量,更是行业在利率市场化深水区的生死竞速。 阅读量:10446
8月29日,哈尔滨银行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,数据显示,上半年该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成效显著,同时实现了营收利润的双增长,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。 阅读量:11350
在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,兴业银行、光大银行、恒丰银行、中信银行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金融 “五篇大文章” 为指引,通过系统性战略布局和金融创新,展现出服务国家战略、赋能实体经济的硬核力量。从绿色金融到科技赋能,从普惠服务到民营经济支持,各家银行以差异化的路径构建起覆盖国家战略、产业升级、民生改善的金融服务矩阵,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
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与国内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,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、建设银行、交通银行四家国有银行以《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 —— 可持续发展报告(试行)》为纲领,通过系统性战略布局和金融创新,展现出服务国家战略、赋能实体经济的硬核力量。从设备更新到低空经济,从消费提振到民营服务,四家大行以 "双重重要性原则" 为指引,构建起覆盖国家战略、产业升级、民生改善的金融服务矩阵,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。
在银行业的动态版图中,人事变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,备受各界瞩目。近期,浙商银行、平安银行与宜宾银行的一系列人事调整,成为金融领域热议的焦点话题。
近期,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、中国银行、建设银行、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这六大国有银行,纷纷在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领域发力,一系列大动作引发广泛关注,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信心。
随着 2024 年年度报告的陆续披露,上市银行的对公业务成绩单逐渐展现在大众眼前。从国有六大行及七家披露年报的 A 股股份行数据来看,2024 年对公业务已然成为驱动银行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,而零售业务的表现则与对公业务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在我国经济体系中,小微企业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,它们是推动经济增长、促进就业、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力量。然而,长期以来,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,犹如沉重的枷锁,严重制约着其发展步伐。近年来,金融监管部门积极作为,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,持续引导银行业稳步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给,优化信贷结构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在资本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承压的背景下,上市银行2024年度总额超5600亿元的现金分红,犹如一剂强心针,向市场传递出金融系统稳健运行的清晰信号。这场创纪录的“红包雨”不仅展现了银行业的盈利韧性,更通过分红政策与市值管理的双重优化,重构了投资者对银行股的估值逻辑。
在全球气候治理与“双碳”目标的驱动下,中国银行业正以系统化的战略布局、差异化的业务模式以及持续的产品创新,构建起多层次绿色金融服务体系。从国有大行的规模领跑,到股份制银行的特色深耕,从信贷工具的基础支撑到资本市场产品的多元探索,中国银行业在绿色金融领域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。
在 “双碳” 目标提出后的 4 年里,商业银行积极布局绿色金融业务,工商银行凭借卓越表现脱颖而出,成为全球最大绿色信贷银行。
在数字经济的汹涌浪潮下,银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,一场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性 “科技战” 已然打响。从近期14家上市银行披露的 2024 年年报来看,无论是科技投入、人才布局,还是架构调整,都鲜明地展现出银行业在这场科技大战中的战略考量与积极行动。
在金融行业的薪酬管理版图中,“反向追薪” 正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,成为银行薪酬体系变革中一个备受瞩目的现象。近年来,多家银行陆续披露的追薪数据,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讨论。
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点。一方面,资产质量承压、息差收窄、零售风险暴露等挑战凸显传统经营模式的局限性;另一方面,财政注资、科技金融政策落地等新动能正推动行业重构底层逻辑。在这场破局之战中,银行业通过资本重塑和科技赋能,探索出一条服务实体经济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。